- 网站名称:百度搜索App
- 网站地址:m.baidu.com
- 进入网站网站提交

湖北日报讯(记者龚雪、通讯员陈凌)手指轻捻,丝线飞梭,朵朵粉白相间的蝶恋花绣样跃然而出。3月25日,春风拂绿的孝感市大悟县茶园,绣娘刘霞手底的“花”也绽开了。看着一件件汉绣作品,她心里美滋滋的。
34岁的刘霞原本是名家庭妇女,家里经济来源全靠做泥瓦匠的丈夫,生活过得捉襟见肘的。2019年,在湖北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王欣副教授团队的帮助下,她成为一名全职绣娘后,多了一份收入,家里生活也过得红红火火。
这一切要从4年前说起。2017年5月,为了解决当地留守贫困妇女难就业的问题,大悟县妇联与湖北省工艺美术研究所签订战略合作关系,与县人社局共同引进“汉绣进大悟”项目,聘请湖北工艺美术研究所工艺美术大师杨小婷担任大悟汉绣基地艺术总监,“妈妈回家”汉绣巧手脱贫项目正式启动。大悟县金岭村是这个项目下设的第一家汉绣孵化基地,杨小婷邀请朋友王欣为基地提供技术支持。。
当年7月,王欣带着自己的研究生团队来到大悟县。他们挨家挨户走访,看到农户家中的老绣片,于是有了一个想法——采集分散在老一辈家中的绣样残片,通过数字化修复等技术手段,进行“在地性”文化的寻根和挖掘,为这些富含本地元素的绣样设计建立素材库。这样的工作,他们一做就是四年。王欣说:“扶贫更要扶智,当地需要的是可持续发展力,就算以后我们不在了,他们还能自造养分。” 从2018年起,王欣的“汉绣+实验室”正式开始输出设计方案,团队提供设计图案,绣娘们照着绣制。王欣团队还利用节假日,查找资料,编辑整理了一套198个课时的汉绣教程,从赏析优秀汉绣艺术品起步,到讲解汉绣工具使用,再到学习花草、人物、动物等各种图案,最后还一对一指导绣娘们完成一幅中大型汉绣艺术品。

有了设计支撑,丝巾、胸针、香包、旗袍……30余款自主研发的文创产品相继上市。全县300多名全职绣娘,日常聚在一起学习汉绣,依托政府和爱心企业的订单,每名绣娘平均月收入在1500元,有的月收入约4000元,间接减少了400余名留守儿童。从汉绣中尝到甜头的绣娘们,不仅学起手艺入迷,还开始推广汉绣。刘霞平时穿着自己绣制的旗袍一边在绣房做工,一边学着拿起自拍杆直播汉绣。她说:“汉绣做出来的东西太美了,几天不做,做梦都在绣花,我想让更多人了解它。”
汉绣“春风”同样吹进了大学校园,王欣团队在学校申请创办了汉绣学会,教授汉绣针法,目前已有200余名来自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加入。如今,王欣和学生们依然在为数字化修复、提供汉绣新设计品而努力。

温馨提示:【百度手机App】收录于2021-03-25,信息来自互联网或网友分享,请大家查阅时,谨慎选择、自辩真伪,感谢您的理解与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