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名称:百度搜索App
- 网站地址:m.baidu.com
- 进入网站网站提交
极目新闻记者 张建林
摄影记者 刘中灿
3月28日,中华鲟保护联盟2020年度工作会议在湖北省荆州市召开。会上签订了《荆州中华鲟长久性保护基地项目三方协议》和《海洋馆中华鲟保育宣传协议》,并决定将3月28日定为“中华鲟保护日”。

潜水员给中华鲟打针
28日上午,长江荆州江段,3000余尾二代中华鲟、长江鲟被流放至滚滚长江。这群不同体型规格和年龄大小的重点保护水生动物,将回归更广阔的水域,逐渐去熟悉属于自己的“家”。



放流现场
为了见证这个极有意义的时刻,不少荆州市民纷纷来到荆州江段,一同参与这次增殖放流活动。“放流会让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中华鲟的珍贵性,这种观念的转变,对于保护生态环境来说也很重要。”74岁的荆州市民彭婆婆说。

现场投放的青年志愿者告诉极目新闻记者,此次,荆州江段共放流中华鲟子二代2020尾,长江鲟子二代1000尾。其中中华鲟,规格为120~150cm的为20尾,年龄为4龄,采取PIT标记方式;规格为30~35cm的为2000尾,年龄为5月龄,采取CWT标记方式;长江鲟1000尾都集中在规格60~80cm之间,年龄为2龄,采取CWT标记方式。

志愿者丁雪雁一家放流中华鲟
来自武汉的志愿者丁雪雁,带着一家亲身体验了整个放流过程。“我们一直在关注这个领域,这次来,也是为了培养小朋友爱护环境,爱护野生动物的意识。”

专家和志愿者们一起放流中华鲟
“持续近40年,我省累计放流中华鲟500万尾以上,对补充中华鲟自然资源、恢复野外种群数量起到了积极作用。”省农业农村厅二级巡视员方德宏告诉极目新闻记者,目前,我省已建中华鲟人工保种基地11个,人工养殖子一代中华鲟2132尾,占到全国的64.8%,是规模最大的中华鲟人工保种群体。
方德宏说,今天上午签订的三方协议明确,下一步将推进荆州中华鲟永久性保护基地高质量建设,助推荆州打造中华鲟驯养繁育、野外驯化、增殖放流、科学研究、科普教育、对外交流六大基地。


展馆前的观看中华鲟的小朋友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首席科学家、研究员危起伟在湖北荆州召开的中华鲟保护联盟2020年度工作会议报告中宣布,最新监测结果显示,2020年秋季未发现中华鲟自然繁殖。这是自2017年开始,连续第四年未监测到中华鲟的自然繁殖。

危起伟在接受极目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十年休渔是促进长江保护的一个重要窗口期,此次把3月28日设定为“中华鲟保护日”,对于保护母亲河而言,有着重大意义。

温馨提示:【百度手机App】收录于2021-03-29,信息来自互联网或网友分享,请大家查阅时,谨慎选择、自辩真伪,感谢您的理解与支持。